油麻地.....童年走過的日子

六十年代之油麻地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油麻地........六十年代懷舊地圖

原真攝影也結業了

真的滄海桑田啊! 油麻地【原真攝影】也結業了,現今只剩下【榮珍海味】孤單隻影;其實六十年代初【榮珍】是在後面的上海街大來肉食與燒臘兩店之中間,因拆樓重建而搬至現址,重建後大來兩店便成為相連位置

今年初途經上址拍下照片.......影相店已休業多時了

上世紀科技玩意

   二百多年以前,佛蘭克林(1709-1790)在講到未來年代時曾經說過“人類的知識將會大大增長;今天我們想不到的新發明將會屢屢出現。我有時幾乎後悔我出生過早,不能知道將要發生的事物。"

   他說得不錯,這二百年來,人類知識確實大大增長了,也確實出現了許許多多新生事物。舉凡電燈、電影、電話、無線電都是佛蘭克林所沒有看見過的。到了二十世紀後半,新生事物更是層出不窮:電腦、電視、人造衛星、鐳射、網路通訊、等等,等等,不但都是佛蘭克林所沒有見過的,也是比他晚一百年的人都夢想不到的事物。

...爲什麽人類歷史發展到了二十世紀能有如此高速的進步?很簡單:科學發展通過數個世紀的蘊釀、萌芽與成長,到了二十世紀達到了技術起飛的地步,從而使人類的生産力以指數的速率年年增長,使致力於新技術的人數年年增加,使投資於新技術的資金年年增長,所有這些發展造成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的興旺前景。
---楊振寧


相信以今天的科技眼光去看過去十年使用過的產品,一定很有趣,一樣也體會到上述兩位智者對科技發展的讚嘆!

一九八三年傳呼機合約

香港早於1970年代末已有傳呼機出現。當時使用的為純響機,因其響聲多為「BB」聲,故俗稱為「BB機」。由於只能發作簡單聲響,所以用戶不能單憑傳呼機得悉訊息內容,每次接獲傳呼,均要致電傳呼中心「覆機」,才能從傳呼員口中得知訊息內容。

這是我的一九八三年出機合約,當時除了星光之外,樂聲BB機都好流行啊




部BB機找不到網上圖片,大約是這樣吧,沒顯示屏

分為:
普通A-Call----要覆台
緊急  Call----要覆台
  B-Call------自定義

香港文化中心1989年『開幕刋』

香港文化中心是建於舊九廣鐵路的尖沙咀總站,總站於1978年拆毀後建成了現有的文化中心建築群,而總站的尖沙咀鐘樓則保留到今。
中心由政府建築署負責設計,佔地5.2公頃,提供82,231平方米樓面面積。於1979年奠基,1984年開始興建,並於1989年11月8日正式啟用,是一個現代化的表演藝術中心,匯聚無數本地和全球的傑出藝術表演。中心的落成和啟用揭開了香港文化藝術新的一頁,為推動香港藝術發展及國際文化交流擔當重要的角色,也為本地市民及海外遊客提供各類多采多姿的文娛藝術節目。
香港文化中心的揭幕儀式,邀請到當時的英國王儲查理斯王子及黛安娜王妃主持揭幕。
文化中心的建築以配合優質多元演出的需要為設計理念,設有三個主要表演場地,分別是音樂廳、大劇院及劇場。
音樂廳音樂廳設計呈橢圓形,共有2019個座位,並設有可調校的迴音罩及簾幕,以配合各類型音樂會的演出。多個國際知名的管絃樂團、合唱團及音樂家均在此演出。音樂廳內安裝了一座由奧地利製造的管風琴。
大劇院大劇院共有1734個座位,並設有各種現代化舞台設施,其中包括先進的旋轉換景系統和一個可容110名樂師的電動升降樂隊池。國際級大型音樂劇《歌劇魅影》與《孤星淚》都曾在此上演。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都在此舉行。
劇場劇場則可容納500名觀眾,主要用作演出實驗話劇和舞蹈表演。
全年上演各類演藝製作,包括各式音樂會、歌劇、戲曲、舞蹈、戲劇、電影等。除了主要表演場地外,中心亦設有展覽館、四個大堂展覽場地及十多個供排練和會議用途的排演室和會議室。
看Patzak兄如何與我們分享:

http://www.bh2000.net/special/patzak/detail.php?id=96



當年當日早上一家到那裡走了一趟,拿了本『開幕刋』,並保存至今,中午於<映月樓>午饍














【南園酒家】【大觀】【萬壽宮】

六十年代,有一段時期,父親都喜歡到廟街【南園酒家】飲早茶,貪佢夠便宜,我都跟隨去過好幾次,不過次次都係食個大飽而已 ,當時的茶樓大多供應焗盅奉茶,而賣點心的都要抬住個《大車輪》四圍走賣,非常辛苦,至於有幾辛苦我並無經驗,但我弟弟十三歲便出來打工,第一份工就是抬《大車輪》,每晚返家都喊疲累辛苦 

圖中靠上便是【南園酒家】的招牌


【大觀】就在【南園】附近靠近〈永安公司〉處,~1968年我契姐出嫁,便是席設於此,所以我曾於【大觀】飲過一次酒;後來同址的【萬壽宮】也一樣高檔,七八十年代去過兩次午饍,小菜的確不錯,我第一次吃到<芙蓉蛋>與<琵琶豆腐>(老人最記得舊事??    )就在此處

【金山樓】【大金山】【新金山】

【金山樓】在我兒時叫【大金山】,常經過門前,還記得早上門前總圍坐著一班摘牙菜的婆婆,辛勤工作;但我始終沒機會上過樓上。

【新金山】是我鄰居,小時侯所住的唐樓就在它的背後,小巷相背,每逢中秋佳節前一兩個月,造餅師傅們(好多是臨時工)就在後巷的二樓(與我家的廚房斜斜相對)造餅,焗餅時香氣四溢,但聞久了便不覺得是享受了,最難受的是眾多師傅們拍打餅模的聲響,此起彼落,非常嘈吵,小童的我還常與他們打招呼呢 
一次跟隨父親及其友人上去飲茶,也是只此一次,記得坐的卡位是向著甘肅街的一排窗,大堂則印象深刻,因為它的電話就放在裡面右邊角,我家需要打電話都要往那裡跑;當時還是小童的我,收聽《偉倫探案》猜兇手節目時,竟天真地飛跑去【新金山】打電話,結果每次都太慢太遲啦 

【金山樓】/【大金山】位處新填地街市,所以熱鬧非常






【新金山】在另一角


六十年代早期,每逢中秋節,【新金山】也有這樣的活動裝置表演
【新金山】之月餅紙



約六十年代中後期【新金山】重新裝修後的照片,因常借電話所以對此頗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