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童年走過的日子

六十年代之油麻地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油麻地........六十年代懷舊地圖

五、六十年代油麻地避風塘風情

香港故事-樂在不夜城

影片中,韋基舜談及一曲『客途秋恨』要三十蚊真的很貴,相信只有家境富裕者才可以消費得起
以下是昔日一篇文章記述,跟大家分享:

五、六十年代油麻地避風塘風情
【個佬叫艇遊河呀!】
油麻地避風塘在夏季的夜裡,顯得特別熱鬧,吸引各方遊客前去納涼遊河,或吃宵夜遣興,這裡海上風光真的與別不同。
每當夜幕低垂時刻,如果你在九龍旺角渡海小輪碼頭、公眾四方街碼頭或澄平街一帶經過時,一群「艇娘」就遠遠迎上前來叫道:「個佬叫艇遊河呀!」雖然這裡專門載客遊艇河的設備,不及銅鑼灣避風塘的那般講究,但艇中也裝有電池小燈泡,艙內亦鋪上草蓆或膠布等陳設。據「艇娘說」,目前整個油麻地避風塘載客的小艇有近百艘,每天穿插於塘內。艇租普通每小時兩元或兩小時三元。

【四條河街別有洞天】
這個避風塘被劃分四條街,街名分為:內河街、中河街、外河街及上海街,其中最熱鬧者是中河街。內河街是最靠岸的一條,停泊著較大的漁船,因為搬運漁獲物上九龍魚市場銷售,較為方便。沿內河街拐個彎便到中河街。

【忽聞水上琴絃聲】
小艇剛駛入中河街,便聞得一陣陣悠揚音樂歌唱聲,原來是賣唱艇在海中搖來曳往,向遊客兜生意。賣唱小艇上有男有女,樂器包括有秦琴、色士風、洋琴、二胡等等。你喜歡聽粵曲嗎?只管開聲,賣唱小艇隨即搖近你的艇旁,雙手奉上曲本,任君點唱,每曲兩元,如點五曲共收五元。由於有多艘賣唱艇,同時間大彈大奏,有如唱對台戲,歌樂聲交織,氣氛獨特,趣味盎然。明月當空,波光浪影,躺臥於小艇上欣賞漁火點點,樂韻悠揚,海風迎面輕拂,誠人生一大樂事。

舊油麻地避風塘ll

鏗鏘集之 家在避風塘(1983)

鏗鏘集裡面講及的: 油麻地避風塘內的學校
是叫『佈光漁民水上小學』
該校以”佈光”及”忠光”兩艘大躉船為校含,由國際徒道會主辦,學生有二、三百人,全部學童均為水上居民,自一九四九年開辦識字班開始,初時只有三、四班,至一九五三年向教育司註冊,全盛時期超過八班,學費低廉,以免水上居民適齡兒童失學,佈光小學給予避風塘內的貧苦兒童得到接受教育的機會。



舊油麻地避風塘

現今新油麻地避風塘的位置,是近年填海而伸延至現址的。
那麼舊油麻地避風塘又是何時興建的呢?
維基網寫得比較簡單,也有些不正確。


比較詳細的資料:
『舊油麻地避風塘』
一九零六年的丙午大風災,災情嚴重,之後一九零九年香港政府通過《建築避風塘條例》。
但「舊油麻地避風塘」是在一九零八年一月四日便正式拍板興建,於一九一零年六月完成前期工作並招標,當局原屬意英商承接此在當年屬於浩大之工程,惟至同年十月廿七日,英商之出價仍高出100萬,無法議成,遂由最低標價220萬之華商『謙泰』承辦,當時華商的實力與經驗都不被各方看好,但『謙泰』卻表現出色,依合約五年期,準時完工,且質量優良,成為佳話。
【狂瀾保障】
『舊油麻地避風塘』於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十六日由當時港督梅含理爵士(唯一被剌客槍擊之港督)舉行奠基及竣工典禮,奠基石還由當時的廣東巡按使題書【狂瀾保障】四個字。
未知此刻有【狂瀾保障】之奠基石有否保存,還是被作為興建「新油麻地避風塘」填海之物料。
1920年代的油麻地避風塘

1934年油麻地避風塘海傍
1940年之九龍倉及油麻地區

1962油麻地避風塘

六十年代油麻地避風頭塘--德昌街-碧街段

1963年的油麻地海傍
1963年佐敦油麻地海傍
一些『舊油麻地避風塘』的資料:
舊油麻地避風塘堤壩長三千三百二十五呎,闊一百九十二呎,高四十四呎,耗石塊約八十五萬噸,塘內面積一百六十九英畝,建築費約二百二十萬元,建造方式簡陋,僅使用兩艘起重機艇及四艘手絞機艇,工程中一老婦於爆石時死亡。


1965年佐敦道碼頭避風塘

1965年油麻地避風塘

1906年9月18日丙午風災

1906年9月18日丙午風災這風災讓當年香港死了約百分之五的人口
1906年「丙午風災」3艘舢舨被吹至油麻地街頭
這風災令昔日油麻地這個港口損失慘重
其實看回這張1880年代油麻地海傍照是那麼的熱鬧,
不難想象,經過二十多年填海發展的『新』海傍,風災當時是如何興旺了。
約1880 年代的油麻地, 尚未充分填海, 差館街=上海街,還是臨海道路-漁船泊岸之地
1908年豎立於九龍油麻地加士居道與佐敦道交界的紀念碑
是紀念於丙午風災期間法國魚雷艇「投石號」(La Fronde)沉沒而罹難的法籍船員
紀念碑建於油麻地,未知沉沒地點是否靠近此區
1968年,香港政府計劃擴闊加士居道,便將紀念碑移到跑馬地香港墳場。
惟道路擴闊工程最終擱置,紀念碑原址成為拔萃女書院校園的一部份。
1908年所立之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