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童年走過的日子

六十年代之油麻地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油麻地........六十年代懷舊地圖
顯示包含「戰前舊樓」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戰前舊樓」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新填地街/榕樹頭

   從另一角度看新填地街/榕樹頭一帶的戰前舊木樓,1963年已殘舊得像個廢墟,難怪其後全部清拆掉。
   圖左油麻地警署背後甘肅街口有間公立醫局,有些人叫「健康院」「分局」,屬單層屋建築,小時候生病常往看診,記得昔日還高高興興環繞著中庭的一棵大樹玩氹氹轉。
   圖中也可見到那幾間木園後欄堆放了不少木材存貨哩。一定好茶樓門前掛有兩個花牌,那表示是晚有人在此擺酒; 啊!怎麼連街坊福利會都掛了個花牌?


一則舊木樓火警新聞

五十年代中一宗舊木樓火警新聞

這些戰前舊木樓不僅外表不堪,亦甚危險。
記得當年每遇颱風襲港,來勢兇兇之際,我們小的,都跑到親戚的家躲避風雨,只有兩老留守舊木樓大本營。
至於火患的隱憂,亦無時無刻觸動神經,我爸就自已造了一張三截木梯掛在家房門口旁,以防萬一,「大吉利是」時,即拖它至騎樓外垂放下,從二樓直達地面,家人的安全都有賴此裝置,幸好從沒需要動用到它
我們家住二樓的還好,那更高層的怎辦?

上海街舊樓

  通過這張三十年代上海街舊照,見証到以前的店鋪很多都可以經營幾十年,當年社會欠缺的是資金,有錢人開鋪後要生存下來是沒有現在這般困難的,現在資金過剩,競爭大,微利的生意都爭住來做,拼個你死我活,不消幾年,店鋪都換個面目全非 

擔柴送貨員

  從前住舊樓的大多數燒柴,一擔一擔訂購,便送貨到府上,不要以為這工作「好筍」啊,那時的舊樓四層+潛建天台,無電梯兼每層都十幾呎樓高,樓梯一層一條過沒轉角平台位,擔上去真的好辛苦,換作今天肯定請不到人做;而且大多數即時訂購即時派人擔住跟隨你。 
  舊樓樓梯都沒窗偏黑,而且大多木樓梯,日久失修,很多樓梯都破爛且直,遇上回南天更濕且滑,的確好危險,幸好有條木扶手,上落都緊握扶手便好。

昔日擔柴送貨員

戰前舊樓

  六十年代油麻地上海街仍有很多戰前舊樓,曾聽聞父親說,和平後有一些業主都失了蹤,租客免費居住了很多年。這些舊樓一般一個單位都住上七、八伙人,每一空間都被二房東間格成房間或床位,床位還分上下分租,經濟寬裕點或人口眾多的,租住房間,經濟較差的,租住床位,一個單住就住上了各式人等。而且都只有廚房,沒有厠所,更談不上厠缸。幾伙人,只能共用一個廚房,煮飯是它、沖涼是它、就算大小解都是它。每家只能放一個柴/炭爐在公用廚房,又要煮飯又要炒菜,難度頗高啊!

 我童年就是在上海街一幢這樣的戰前舊樓的二樓度過, 長長的樓梯一條直通,習慣了也不覺危險;我十二歲多便要獨自負責買菜及烹煮中午飯,至今還記得「透」火的方式,首先要用些幼柴枝架起,將捲起的報紙一一燃燒並從爐的下格放入,燒一會,上面的柴便會燃著,如果火還太小便需要用小竹筒向著爐的下方吹上,直至火夠烈便放入大的柴枝去燒,當中又要顧及飯熟又要控火,比現在困難得多了。柴枝要幼細點才可用,那便需要破柴,用柴刀一根一根的去破,當時都由我們小孩子去做的啊!
  記得最初時還買柴,一擔擔的買,買不起坡柴,都是些次等的雜柴,後來,建築行業起飛,索性連柴都不買,跟建築地盤的客家婆買石屎板回來作柴燒,那些石屎板,有很多紅毛泥,而且也有釘,一不小心,就會被弄傷。使用柴炭也有壞處,除了煲底鑊底被燻黑之外,也把天花燻得黑麻麻,油淋淋的,加上樓底高,清理困難,而且公用廚房,又誰會去清理,結果每逢二三月回南天,天氣潮濕時分,雖然灶頭上方有煙囱,但作用不大,深啡色的油滴漬「大銀」般大佈滿地面,進廚房時,雨衣雨帽都出齊還是偶有中招,真箇洗極都不清 ,記得一次我家終於忍無可忍跑去清理,真是活受罪...,不過次年真的有所改善。燒柴,挺麻煩的,要破柴,又要透火、又要看火,還好有一樣優點,就是火力夠猛。後來換了使用火水爐便遜色許多了。
  畢竟這些舊樓都年事已高,缺乏維修,最後都難逃危樓遷拆的命運,我住的那幢算是比較「年輕」,狀況還好,延至1972年才拆掉重建;這些舊樓的樓底特高,我家便達17、18呎,晚期我們還自行加建閣仔「樓」,以其博取萬一危樓時獲得當局多一點的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