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童年走過的日子

六十年代之油麻地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油麻地........六十年代懷舊地圖

廟街.....昔日街頭賣藝者

  都說住在油麻地區的可謂得天獨厚,免費精彩娛樂一蘿蘿,天天不間斷,住在別區的也只能偶爾專程觀賞。
  六十年代初的我年紀尚小,記得那時廟街的街頭表演規模沒那麼大。後來有一天『羅三記醬園』門前右邊的柱子給一輛貨車撞個正著,上面整個騎樓塌了下來,遂變成危樓,並延至街市街公廁邊緣的建築,加上廣智戲院後面一系列舊樓,全被宣判為危樓並即時清拆,這也是我第一次見識拆樓,內隴部分以人手用大鐵鎚清拆,也有用吊機吊起大鐵球以鐘擺方式捶擊,拆剩最後的一些大幅牆壁則以繩子用人手或機車拉扯倒下;從下圖左邊靠中位置凹位所見的範圍,就是當時危樓拆清後空出的地段,地面都用大塊的花崗石覆蓋。
  此後這片空地遂成了賣藝者的天堂,記憶中當年在這裡看過的表演有:
  • 講古
  • 賣武
  • 賣唱
  • 各式小型大型魔術、幻術
  • 各種雜技:
  • 頂碗,玩傘,單輪車
  • 吞鐵釘、吞玻璃、吞火,吞劍,吞光管
  • 手掌心壓碎小石子、手刀擘磚瓦
  • 火流星
  • 劍/擊刺頸喉
  • 一叠鐵條打心口
  • 拋樽,拋火捧
  • 鋸美人
  • 刀插美人
  • 心口碎大石
  對時下的年靑人來說可能會覺得匪夷所思,但當年他們都只靠售賣一些香口膠、涼果、藥品之類一元幾角生意(當中也有些江湖術士靠行騙手法)維持生計,記得當中較有創意的要數『刀插美人』,在全部刀劍都插進木箱之後,他把上蓋掀開,讓願意付費的VIP挨近窺秘,家父與我都有幸觀賞過,原來是美人施展軟骨功左閃右避。
在廟街近寧波街段,當時有檔玩小魔街的,非固定位,所以比較晚才開檔,偶爾他會拆解一兩樣小魔術教觀眾玩,我亦學了一點。
至於那麼多的大型道具如何搬運到來? 莫非都住在附近? 那便不得而知了。



老街坊網友回憶說:
羅三記醬園聽聞是被一輛大貨車撞向支撑騎樓的柱導致騎樓倒塌,而成危樓者。那兒還有和昌豆府腐店、祥泰雜貨舖、東興海味等。
聞說當年有人求得下下簽,解簽者要求婦人小心兩個小兒子,說會有交通意外,為母者十分擔心,日夜親身帶兒子上放學及不許外出遊玩,事發日,兒子倆就在騎樓做功課,母在房中午睡,不竟大貨車失控令騎樓倒塌,兒子倆遇難而母親無恙,似乎冥冥中有主宰。
其實十個在廟街擺檔,九個都住廟街,就算今日時移勢易,好多人都不在廟街住,貨物仍會放在廟街,方便也,現今許多檔口檔主,居於廟街者,會把貨物收檔時搬回家中,不居於此者,多租用一些店舖後面,或幾人合租,用來放置貨物。

廣智戲院2

圖片中食品,當年廣智戲院門口都買得到,不同時段有不同嘅小販在叫賣









紗櫃

紗櫃,是昔日用來應付蒼蠅曱甴蟲蟻等入侵之用,在六十年代雪櫃(電冰箱)是稀有品,不說價昂這點,好些地方電力供應仍有不足,紗櫃便成生活必需品,當年每餐都把剩餸收納其中,它整体是鋅鐵片配上鐵紗網製成,四個腳設計小碗狀,可以盛水,以阻蟲蟻的爬入,我們以前是用整個櫃吊起的方式,就在房間外走廊頭上面掛著,現時想來會覺幾搞笑

網上的搬家圖片發現此東西


公眾四方街公園/遊樂場

公眾四方街(現叫眾坊街)公園,靠近彌敦道那邊,有昔日街坊網友記得當時有一小石壆,約有三呎高,每當行經該處,必定要走上那裡行走。十分無聊。 現時該小石壆已沒有了。
童年在這區成長的我,也是經常行過且每次都往一小石壆上行,記憶中沒那麼高啦,約二呎左右,又真的好無聊,卻樂此不疲。

上面個公園是我常去之樂園,滑梯又長又直,初時都好怕,但有人竟可以倒過頭來滑 佩服!

韆鞦亦被打到天般高,那時的小童膽子真大。


圖中鐵網內是公園,小草坡下邊是那『小石壆』

廣智戲院1

  廣智戲院靠近榕樹頭,是廟街的心臟區,三教九流混雜,我的童年住處就在附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每天上午到那戲院側邊售賣『金絲貓』的檔口徘徊流連,學習有關打鬥知識技術,在同學們面前可以威風一下;鬥『金絲貓』在當時是相當盛行的玩意,都是個別困在用葉子造成的籠裡,再放入<三個5黄色鐵盒>盛載,內加濕布包裹以保葉子濕潤,消費不高但趣味盎然。 


除了『金絲貓』也有賣蠶蟲的,童年也養過蠶,曾跟同學一起偷偷進去佐敦道碼頭旁的九龍倉內的樹蕞採摘桑葉來飼養,哈哈,連桑葉也不用買,養的過程還算順利,從小蠶變大蠶,從充滿液體的胖蠶到結蠶繭,但有一天早上起來卻發現給曱甴吃個精光,真個欲哭無淚。


戲院另一邊巷口有檔租賃公仔書(連環圖)的,當年由於家境清貧,零用也只有每天一角,那還有餘錢租書看,所以很少光顧。 









類似的書檔







Minolta 萬能達 SRT101

記憶中,在70年代及往後,除了少數120高級機種之外,其他的都是日本出的天下,還記得我的第一部單鏡反光機是 Minolta 萬能達 SRT101,73年買了6xx元,當時花掉超過半個月的薪水,回去給父親駡我大花筒,還命我退回去,我當然不肯(其實內心都好矛盾),因那是我的攝影夢想工具,隨後還為我的女友(現在的太太)到處留影呢













Minolta SRT-101 也是第一台 Minolta 推出的全開光圈測光的機種,配合 Minolta MC 鏡便可以支援這項功能。

Minolta SRT-101 規格與介紹:
接環: Minolta SR Mount
快門: 横走布簾式快門,機械式,電池僅供測光使用,沒有電也能作動
快門速度: 1~1/1000s, B 快門
對焦屏: 中央微菱式對焦屏,與裂像式相比,較不易對焦
曝光設定: 手動設定
ISO: 6 – 6400
測光範圍: EV 3 – EV 17 (ISO 100)
測光指示: 指針式,有圓孔的指針和底下的指針重疊即為曝光正確,比較特別的是,底下那支指針,光線亮的時候指針會在下方,而光線暗時會在上方,跟一般常見的剛好反過來,所以指針在圓孔針之下是過曝,而指針在圓孔針之上是不足曝 
觀景窗: 94% 視野率
熱靴: 冷靴,有閃燈座,但無接點,需透過線連接至機身
閃燈同步快門: FP 全速支援,X 最高至 1/60s
自拍撥桿: 有
反光鏡預鎖: 有
電源開關: 在機身底下,ON/OFF/Battery Check,切到 BC (Battery Check) 沒有圓孔的指針會跑到接近正中央的位置,表示電源正常
電池: 一顆 PX625、MR-9 (1.35V),有替代電池 (1.5V)
上市: April 1966
機身重量: 710g
尺寸: W 145 × H 94.5 × D 47.5 mm
DIN/ASA 對應表: 除對應外,也可當做正在拍攝的底片之備忘


圖片及資料引自:
http://jimmyyen.blogspot.com/2010/09/ttl-slrminolta-srt-1011966.html

Petri百麗相機

這是我擁有的第一部相機----Petri百麗相機
用光敏電池,有測光,疊影對焦;
1971年以約$200元購買,這公司已於1977年結束營業;
後來發現相機有點問題,而剛巧弟弟的同事想要學攝影而賣了給他,想來還有點內咎!



網上找來圖片

讀者文摘

【讀者文摘】

小弟念書不多,學歷不高,它可是我良師益友。
第一次擁有它大約於1969年,購自廟街一舊書地攤,自此便愛不釋手,它是我知識的來源,尤其那感人勵志的真人真事紀述,它教會我如何面對困境,如何解決困難,『開懷篇』及『世說新話』教我知道甚麼是幽然感,還有......
當然手上每一本我都會讀完,每個月的月尾都盼望著新一期
到來

直至我的經濟許可時,便第一時間趕著訂閱(省錢啊),自1971年起不間斷地訂了約三十年,就連我的孩子也都愛讀,把它當作身邊一位良師益友,說它影響我一生也不為
過。
【讀者文摘】創刊號






創刊感言

訂閱的禮品-----老周的身體




算來 『老周』都七十歲咯!

百態集

笑哈哈

還有很多....由於訂閱太久,增品都重複又重複

一定好酒樓

【一定好】在區內那麽顯眼,經常部經過門前,但我未有機會上過去;當時雖然每間茶/酒樓的大堂大都閒著,但每逢中秋佳節卻忙得不可開交;特別懷念與弟弟一起逐家逐店討『月餅會單張』的日子,一些特別難取得到及稀有或印刷精美的都特別矜貴







原真攝影也結業了

真的滄海桑田啊! 油麻地【原真攝影】也結業了,現今只剩下【榮珍海味】孤單隻影;其實六十年代初【榮珍】是在後面的上海街大來肉食與燒臘兩店之中間,因拆樓重建而搬至現址,重建後大來兩店便成為相連位置

今年初途經上址拍下照片.......影相店已休業多時了

上世紀科技玩意

   二百多年以前,佛蘭克林(1709-1790)在講到未來年代時曾經說過“人類的知識將會大大增長;今天我們想不到的新發明將會屢屢出現。我有時幾乎後悔我出生過早,不能知道將要發生的事物。"

   他說得不錯,這二百年來,人類知識確實大大增長了,也確實出現了許許多多新生事物。舉凡電燈、電影、電話、無線電都是佛蘭克林所沒有看見過的。到了二十世紀後半,新生事物更是層出不窮:電腦、電視、人造衛星、鐳射、網路通訊、等等,等等,不但都是佛蘭克林所沒有見過的,也是比他晚一百年的人都夢想不到的事物。

...爲什麽人類歷史發展到了二十世紀能有如此高速的進步?很簡單:科學發展通過數個世紀的蘊釀、萌芽與成長,到了二十世紀達到了技術起飛的地步,從而使人類的生産力以指數的速率年年增長,使致力於新技術的人數年年增加,使投資於新技術的資金年年增長,所有這些發展造成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的興旺前景。
---楊振寧


相信以今天的科技眼光去看過去十年使用過的產品,一定很有趣,一樣也體會到上述兩位智者對科技發展的讚嘆!

一九八三年傳呼機合約

香港早於1970年代末已有傳呼機出現。當時使用的為純響機,因其響聲多為「BB」聲,故俗稱為「BB機」。由於只能發作簡單聲響,所以用戶不能單憑傳呼機得悉訊息內容,每次接獲傳呼,均要致電傳呼中心「覆機」,才能從傳呼員口中得知訊息內容。

這是我的一九八三年出機合約,當時除了星光之外,樂聲BB機都好流行啊




部BB機找不到網上圖片,大約是這樣吧,沒顯示屏

分為:
普通A-Call----要覆台
緊急  Call----要覆台
  B-Call------自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