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童年走過的日子

六十年代之油麻地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油麻地........六十年代懷舊地圖
顯示包含「廟街的光輝」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廟街的光輝」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相命占卜『照田雞』

  不使用汽燈的行業還有相命占卜『照田雞』是也
  其實我只信科學,是不信相命術數,記得當年廟街的照田雞檔相當多,而仍是小童的我最愛看雀鳥占卦,但我從未見過用白色的雀,雀鳥占卜一般分三次跳出來挑卦書,每次都經檔主洗亂再排列,而它都能挑出相同的卦,讓占卜者相信是命中注定,而每次挑完,檔主都以火柴盒盛器喂食一次。
火水燈照田雞
雀鳥占卜

原當錶

  自備小型發電機者,除了打磨外,還有一種就是那些賣舊手表的業者,他們都寫著『原當錶』,都自備小型發電機去推動光管照明,但這些小型發電機都會發出一些味道,行過就會聞到一陣異味。
就是這些原當錶 ,當中來歷則頗堪玩味。

打磨翻新手錶

   從前行廟街,一定見過這些檔口,「佔光汽燈」都無法做到他們的生意,他們自備小型發電機,因為打磨機要耗電力。
大家只要放低隻『蛋』,他們便會幫你打磨到『立立令』
布轆打磨翻新手錶業者

周衛記衣車行

   無意間給見到我熟悉的一間鋪頭,「周衛記衣車行」,六十年代家父是它的熟客仔,常在該店跟老闆談天,一呆一兩個鐘,但我卻覺得好悶 ,但都俱往矣
圖左中是招牌「周衛記衣車行」

廟街「小電影」

   我七十年代初在廟街近北海街見過,「有飛揸飛」,是用白牌/私家車接載去昔日三不管的九龍城寨觀賞黄色電影/真人表演,我見都幾多人上車,足證生意不錯,不過更多這類活動是在街市街一帶,下圖是八十年代初的情況,變成了用的士接載。
   昔日廟街的「小電影」從業員在派卡片


我在廟街的日子----朱興華

  五拾年代,廟街很陋、很貧、很擠,但有一股非常獨特的生活文化。
我家住在雞記樓上,十多伙一共三十多人,在拉板間房床位甚至床下底。沒有廁所,沒有風扇,更不用說電話和電視了。
還好有架公眾麗的呼聲,奇怪我們並不覺得擠迫,反覺很熱鬧,很開心。
師奶們嘈交,大講大笑,打麻雀不愁無腳,但老公回家前就得收拾了。
在家吃麵包皮,煲糖水;去餐室,吃滾水蛋和牛奶麥皮,還有街邊的燒豬骨花生粥,很滋味。普慶戲院睇大戲,芳艷芬、新馬仔、任姐是我們的偶像。

睇影片廣智戲院最平,還有光明戲院。油麻地飲茶一定好,最大眾化。還有得如,龍鳳戲院……
擔水上四樓洗太平地大家最忙,床板的木虱逐隻捉。夜市廟街最好玩:有卜卦算命,有賣武,有街頭諧劇,賣甘草杬、陳皮梅,還有口水佬賣百利髮乳,香港之夜頭腊花。兩三毛可以幫襯涼粉檔,一毛子可以剪牛雜,南乳花生和甜酸木瓜。
雞記麻雀天九最好生意,坐無虛席,輸光了明天再來過。

鴉打街華燈初下,很多人來人往。
女的是主角,吸引男主角的來臨。
阿姑們穿紅著綠窄腰花衫,輕倚牆角,輕吸香煙,噴向來人,就這樣的找她們的生活。
日間一樓多鳳,門開門關,阿姑笑口常開,很闊佬,常常請我們細路吃東西,似乎生活得很好,笑中有淚。
又有誰知當阿姑收工睡覺時,另一班人又要開始每日的工作了。

天未光果欄便人來木頭車往,勞苦的大佬抬上抬落重重的生果箱,把手臂弄得大大隻。老板的算盤打個不停,新填地果欄就這樣開了油麻地的一天。
上海街是袋裡有一點錢的購物區,就像一個大的百貨商場,各式各樣的鋪店:有李家園的百貨店;有文具兼紙札紮店;有什麼都有的山貨店:有令人看很眼花的疋頭店;有涼(茶)店王老吉、五花茶還有廿四味;有紅光滿鋪的結婚被服店;有生果店;有茶樓和餐室;有涼果店;有鞋店;有鐘錶金銀首飾店;當然還有當鋪,大大個押字高高在上,老板像縣老爺在等待有當的上等人家來;還有我最喜歡的熱帶魚店。
五拾年過去了,我一點也沒有忘記油麻地廟街,還是我常去的地方,找尋遺留下來的點點痕蹟,但我只能把從前的記憶影像套進眼前的景物。

有時把腳步停下來,關閉視覺,好待腦子能再次浮現那時的一切;好待自己能看到我曾熟識的破舊樓宇,擺檔的阿叔阿嬸;好待我再踏上破舊的木樓梯,咯咯作響;好待我再見到同屋的童伴,每家人的師奶,甚至很惡的包租婆;好待我再能與他們一起,在冷巷聽鄧寄塵諧劇,李我的天空小說,方榮的濟公和每星期一次的大戲直播。


朱興華(1935)我在廟街的日子1999 水墨設色紙本180 x 96厘米
香港藝術館藏品

昔日之廟街 / 甘肅街

  要求原位擺賣,堅决反對無理安排

廟街東風螺、炒蜆、田螺

  我大佬在六十年代試過一段短時間學人賣東風螺炒蜆,怎樣賣那裡賣我不知道,只記得蜆跟東風螺要用水浸了一日才拿去賣,讓它們吐出沙粒,只見廚房大盆小盆放滿一地,大家還記得戰前舊樓無廁所的嗎?男性大便要去公廁,小解對準廚房地面去水渠口就行,成年人自有分寸,但『細蚊仔』怎管得那麼多.... 






雞記麻雀館

【東方日報訊】全港首間獲發牌麻雀館何不命名雀記而叫「雞記」,原來緣於雞啼。人稱雞叔的「雞記」第二代掌門人林國強,憶述他的父親上世紀初隻身來港,一日夢見雞啼驚醒提早上班,因此可早下班購買馬票,就憑中馬票帶來相等於當時年半工資的一百零五元開糖水店兼士多,街坊後來在士多竹戰主動給錢維修麻雀枱,雞叔父親索性改開麻雀館,並取名「雞記」。一生縱橫竹館行業,雞叔竟說三代的牌藝都不精:「我打牌唔叻,因為唔使叻,手氣好就夠。」
港英年代爭取合法化
即將以新形象開業的「雞記」新蒲崗新分店,舖內擺放了「雞記」近三十年的各種舊照片,包括已故大明星沈殿霞及鄧光榮為「雞記」不同分店剪綵的黑白照。照片中站在這些大明星身旁的雞叔,賽馬業餘年代曾是香港冠軍騎師,目前年近九十,交棒給兩名兒子前仍堅持每日巡視名下兩間店舖,他亦是港九麻雀商會首屆主席,因為他成功向港英政府爭取麻雀館合法化。
五十年代香港禁賭,雞叔爭取下,港府讓麻雀館合法化,但規定必須申請牌照才可經營,一副麻雀有一百四十四隻牌,政府就發一百四十四個牌,由於牌照英文名為麻雀學校,故在雀館輸錢被笑稱「交學費」。


廟街.....失去的一段

沒了這一段的廟街便不再那麽精彩了
最要命的那是最多街頭賣藝演出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