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童年走過的日子

六十年代之油麻地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油麻地........六十年代懷舊地圖

廣智戲院3

 「廣智戲院」,九龍區首間影畫院,於1919年開業,位在廟街與甘肅街交界,戲院的面積不大,只有365個座位。設備簡陋,從開業至結業都沒有裝置冷氣,也少有花錢在報章刊登廣告,只靠戲院前的預告板,即日放映的會放在門口左邊近恭和堂,下期放映的會放近上海街的一邊。至於在廟街後門的,都是不日放映的電影;六十年代廣智只上影二、三輪電影,映期一般只有兩天,間中更且只有「只映一天」的電影;差不多逄星期六、日都會放映關德興的黃飛鴻電影系列;一向不設廉價早場及公餘場,因它全天都一樣廉價,分有前座、中座、後座及樓座,票價依次為兩角,四角,六角及一元,至結業前廣智戲院好像都沒加過票價。那時物價開始有點貴了,但它只是把四行的前座換成兩行,及把中座的座位減少,而增加後座座位以增加收入而已。
  六十年代一般首輪影院戲票,大約從七角至一元柒角左右,並非一般人負擔得來,且除了票價外,購票時還需多花一兩角錢附購電影本事/戲橋之類宣傳品,故廣智戲院頗受附近街坊的歡迎。
院內座椅,都是木製沒軟墊的硬椅,時有木蝨為患,樓上兩旁設有數個單座伸延至接近銀幕,但因太近銀幕而不受歡迎;而沒冷氣便得靠一些大牛角風扇掛於行人通道上端,如果坐得靠近它,除了聽到風的噪聲外,還會被吹得一頭蓬亂,散場後要梳理一番;至於銀幕,傳聞早期只用白漆髹在牆壁而已,但後來改成一張白布,影片就投射在白布上,而結業時是裝置有闊銀幕的, 兩旁用黑布遮蓋便成窄銀幕,從來沒裝置幕簾, 銀幕永遠外露;由於開業時仍處默片時代,樓上右邊單座盡頭處放有報幕機,右邊掛的小布幕便是專為報幕而設,後來改用作播影預告宣傳或廣告文字;每當關燈預備放映下期預告片時,黑暗中可隱隱見到有人走向該報幕機進行操作。
  星期天早上,不時有教會租借戲院傳道,免費入場,但很多都非為聽道而來,而是專注於完場後的奶粉、水果、餅乾或糖果等食物派送,那年代幾片餅乾已很豐富誘人了。
  戲院的外面,更是多姿多采,聲色俱備,因這這是黃賭毒的集中地,諸色人等,出沒其中,好不熱鬧。
「廣智戲院」於1968年7月結業並拆卸。


  還記得前座只需二角,因為我只消費得起前座票,但頭一行真的頸都酸,側邊位雖然畫面有變形,但距離遠一丁點,感覺仍比坐正中好,「走位」是必做的事情,但好戲爆棚時便欲走不能;廣智戲院前、中座,座位不只是木板,且細小及挺直,好像神主牌一樣,坐得並不舒適,樓上超等座椅則有軟墊。 
  算起來其實看過很多電影的結局啊!因為每當臨完場,守門的仁兄都喜歡預早把門口厚簾打開,有時開得比較早,便有免費結局任看。

3 則留言:

  1. 長輩對它還另有謔稱, 叫"大老鼠", 幸我沒遇上, 蟑螂也沒有.
    樓上超等好像收七毛, 不是一元, 而且座位跟樓下的一樣是硬座, 沒有軟墊.
    十歲前家在上海街231號"東記疋頭"四樓, 從"騎樓"東望, 可見廣智戲院金字屋頂, 屋脊有三個澆水器, 炎夏時作降溫用.
    戲院近上海街的隔壁橫門舖, 賣木屐, 五六十年代的小童和少年足下恩物, 居家外出兩宜.

    回覆刪除
  2. 啊!原來住東記樓上,那排舊樓搬空待拆時,我與弟弟闖進多次,為的是拆舊電線去賣,那時真不知天高地厚!

    回覆刪除
  3. 匿名8/18/2013

    我阿婆話再以前係連風扇都冇,只係有人係樓上拉一大塊闊布,拉下拉下咁,整d風出黎

    回覆刪除